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主任、博士生导师陶友兰教授应邀为我院研究生做讲座

发布者:梁作甲发布时间:2021-12-31浏览次数:81

1229日下午3点,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主任、博士生导师陶友兰教授应邀至我院,为我院研究生做了题为“译后编辑能力习得路径探索”的学术讲座。本次讲座在外语楼报告厅举行,由红宝石活动优惠大厅hbs副院长韩戈玲教授主持。

讲座伊始,陶教授展示了翻译活动中常见的机器翻译引擎,并对各大引擎的专长领域做了细致分类,化解了同学们在使用机翻翻译引擎时的盲目性。当谈及机器翻译质量测评时,陶教授指出:人工测评应注重译文的可理解度、忠实度、信息度等,并可通过参考译文和机器译文的匹配度统计匹配结果,分析译文质量;而自动测评应关注机器译文和参考译文的共同之处,共现词语越多则说明机器译文越好。接着,陶教授详细分析了机器翻译7种常见的错误类型,包括符号识别错误、术语翻译不一致、句式翻译不流畅、一词多义错译、命名实体错译、俚语错译和句式逻辑错误,这些错误类型能够帮助译后编辑者快速判断错误,提升翻译效率。随后,陶教授旁征博引,向大家阐述了译后编辑所需要的能力——文字编辑能力、技术能力、判断能力、决策能力。最后,陶教授回归主题,重点介绍了译后编辑能力习得路径:一,课外海量练习,增强机器翻译错误快速识别能力,这也是最为核心的能力;二,注重课堂练习,快速判断并改正机译错误;三,熟练使用翻译软件,批量处理有规律的错误;四,陶教授强烈建议师生学习Python 编程语言,以批量处理翻译特例。

在提问环节,当有同学问到如何合理使用机器翻译时,陶教授耐心解答道:现阶段,同学们要自己动手去翻,不能过度依赖翻译引擎。因为只有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,才能增强个人的翻译基本功,提升文字素养,只有这样,才能快速识别机器翻译错误并做出正确修改。

本次讲座实用性强,契合当今翻译行业的趋势,为同学们日后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指引方向。